临床试验:盲法

 

 

 

(一)常见的盲法类型

       盲法 (blinding)是指通过合理的科研设计,让研究者、试验参与人员、受试者、评价者等,不知道受试者所在的组别(或所接受的干预措施 的方法。其目的是尽可能消除受试者或者研究者、统计分析人员的主观因素对结局的影响,从而减少信息偏倚。对于受试者而言,育法可以降低因受试者心理反应而对干预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更容易遵守研究方案:对于研究者而言,不会区别对待受试者,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也会更客观,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而言,在分析中会更公平、公正,避免刻意追求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根据设盲对象的不同,盲法可以分为非育( 开放标签,open-label )、单盲( singleblind)及双盲( double-blind)。其中,仅对受试者实施盲法,称为单盲;对受试者及研究者实施盲法,称为双盲。特别地,当终点事件为主观性指标(如主观评估的疼痛程度等或施术者无法设盲( 如中医针灸类试验等 ),对受试者和研究者实施盲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双盲研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将对受试者、试验实施者及研究结局评估者同时设盲的盲法称为三盲;在此基础上,若进一步对统计分析人员施盲,则称为四盲,即在数据揭盲后,只告诉分析者何组数据为A组,何组为B组,而不告知何组为治疗组,何组为对照组,甚至不知道该试验的设计属于优效、等效还是非劣效性检验,避免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因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一般而言,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设计能够有效规范研究过程,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研究结果。但过于严格的设计有时会使受试者的治疗过程脱离直实的临床实践,增加了研究中所获结果在临床实践中难以重复的风险。同时,受试者的依从性与试验设计的复杂性往往呈现负相关,完美设计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此外,双盲法的实施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临床研究平台要求很高。为解决上述局限性,LennartHansson教授于1992年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设计,即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试验 (prospective,randomized,open-label, blind endpoint trial,PROBE)。与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相比,PROBE设计的优点在于更贴近真实临床实践、受试者依从性更好、经济性更优。近年来,PROBE研究逐渐被研究者接受并应用于一系列高质量的IIT研究中。例如,近期发表的TRACE-2( Tenecteplase Reperfusion Therapy in Acute IschaemicCerebrovascular Events I) 研究便是一项设计良好的多中心PROBE设计试验。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盲终点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在研究结局评估时产生的偏倚,但在控制因研究者利受试者主观因素所致的信息偏倚方面仍存在不足

(二)盲法的实施

       采用单模拟或双模拟等措施,能够保证试验过程中盲法的实施,并且是最有效的施育措施单模拟是指将对照组的安慰剂处理成与治疗组的药物外观、气味甚至味道相似、难以分辨的药剂。最常用的方法是由药厂预先生产没有任何可认出名称或特点的药物和安慰剂,受试者、药物分发中心工作人员和试验人员均不能根据药勿外观判断药物种类。

        此外,在以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中,阳性对照药的外观、用法用量与试验药很可能完全不一致,若要达到双盲的目的,则需采用双模拟技术即由申办方制备一种与试验药外观相同的安慰剂,为试验药的安慰剂;再制备一种与对照药外观相同的安慰剂称为对照药的安慰剂试验组的受试者服用试验药加对照药的安慰剂对照组的受试者则服用对照药加试验药的安慰剂。此时,从整个试验用药情况来看,每个入组病例所使用的药物、每日次数和剂量等在外观上或形式上完全一样,这就保正了双盲法的实施。

参考书籍:《天坛临床试验手册》,科学出版社,王拥军主编;ISBN: 978-7-03-075424-0
阅读剩余
本文发布于2024-01-8部分内容具有时效性,如有失效,请联系邮箱:heiyingcyh@163.com
THE END